聯合國《生物多樣性公約》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(COP15),2021年10月在云南昆明召開,將是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會,會議將確定2020年后生物多樣性框架,制定2021-203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,展望205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愿景。
聯合國《生物多樣性公約》(以下簡稱《公約》),是一項保護地球生物資源的國際性公約?!豆s》于1992年6月5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簽署,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,目前共有締約方196個?!豆s》還衍生出《生物安全議定書》《生物安全補充議定書》和《遺傳資源議定書》。我國于1992年6月11日簽署《公約》,是最早簽署和批準《公約》的國家之一?!豆s》的三大主要目標為保護生物多樣性、公平和合理地分享利用遺傳資源產生的惠益、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組成部分。聯合國《生物多樣性公約》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(簡稱 “COP15”),受疫情影響推遲至2021年10月在云南昆明召開,將是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會,會議將確定2020年后生物多樣性框架,制定2021-203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,展望205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愿景。
據推測,這條蟒蛇的蛇齡大概在20—30年左右,體長約為5米,蟒蛇身體最粗壯的部分大約和成年人大腿相當。[詳細]
7月31日,北移亞洲象群持續在元江縣甘莊街道附近林地內活動,14頭象均在監測范圍內,總體情況平穩,身體狀況良好,人象平安。[詳細]
西疇縣良好的森林植被為野生動物的棲息提供了條件,當地短尾猴種群數量得到快速增加。[詳細]
近日,云南省昆明市黑龍潭公園運用先進科技手段,為園中一棵樹齡達800多年的宋柏“把脈問診”,以科學、精準地了解其生長狀態。[詳細]
云南素有“動物王國”“植物王國”的美譽,是我國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和全球物種最豐富的熱點地區之一,也是中國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寶庫和西南生態安全屏障。近年來,云南在生態文明建設、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,生動展示了美麗中國七彩云南的新形象。[詳細]
地茶是一種常見于亞高山濕潤寒冷地區(海拔1350~5200米)的地衣。其地衣體獨特且善于辨認,表面灰白色至乳白色,無光澤,猶如白雪鋪于地表;管枝狀,中空,常彎曲成弓形,頂端呈針狀或彎曲成鉤狀。[詳細]
一般鍬甲體色大多為黑色、棕褐色、棕黃色或是紅棕色為主,不過中華奧鍬體色較豐富,頭部、胸部以及腹部鞘翅大部分為黑色并具有光澤,腹部鞘翅邊緣呈黃褐色或者紅褐色,猶如一個英文字母“U”。[詳細]
胡黃連,隸屬于被子植物,車前科,胡黃連屬,國家二級保護植物。生長于海拔3600米~4400米的高山草甸及石堆中,國內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北部、西藏南部、四川西部。[詳細]
這是一只特立獨行的蝽,前足長且粗壯,三角形背部盾板上精美的紋路清晰而流暢,自然的以頭部為軸線均勻分布于蟲體兩側,加之背板基部一對光滑的瘤凸,整個蟲體宛若一塊精美的小型浮雕,展現出一種天然的對稱美。[詳細]
黑藍扁甲,隸屬于節肢動物,昆蟲綱,鞘翅目,扁甲科,扁甲屬。常棲息于海拔約1500~3000m,植被茂密的森林中。國內主要分布于云南、西藏東南部。[詳細]
隱紋花松鼠,隸屬脊椎動物,哺乳綱,嚙齒目,松鼠科,花松鼠屬。別名豹鼠、花鼠、金花鼠、三道眉。常棲息于海拔400至2600米的亞熱帶森林或灌木叢中,國內多地有分布。[詳細]
生物多樣性關系人類福祉,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,保護生物多樣性已經成為全球共識。位于中國西南邊陲的云南省,在中國乃至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,在維護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。
了解更多+